|
发表于 2016-12-1 10: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中,通过实验的结论来指导生产,提到了晶粒度的检测,文章提到:
“分别为轧制后冷却速度为0. 2、0. 8、1. 5、2 ℃/s后得到的显微组织形貌。可以观察到四组样品均得到等轴的珠光体组织+ 沿珠光体晶界分布的铁素体组织。在轧制过程中,终轧温度降低到950 ℃,实现低温轧制,保证奥氏体晶粒呈等轴状,快速冷却过程中,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相变时间缩短,促使铁素体形核,得到了较细的铁素体和珠光体晶粒。由图1( a) 可以发现: 在0. 2 ℃ /s 缓慢冷却过程中,珠光体组织粗大,铁素体形核较少,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形成了网状铁素体,不利于改善非调质钢的力学性能。当冷速提高到0. 8 ℃ /s 时,如图1( b) 所示,珠光体晶粒显著细化,冷速提高后,微量合金V( C、N) 、TiN 弥散析出加快,促进奥氏体相变时铁素体形核,但是此时铁素体依旧主要沿奥氏体晶界析出,未得到充分的晶内铁素体组织。当冷速进一步提高到1. 5 ℃ /s 时如图1( c) 所示,微量合金V( C、N) 、TiN 弥散析出更加显著,这样铁素体不仅在原始奥氏体晶界上析出,同时还在奥氏体晶内析出形成晶内铁素体,细化分割了原始奥氏体晶粒,随后析出的珠光体团得到细化,得到的铁素体均匀分布在晶界和晶间,珠光体的分布也十分均匀”。
我理解:图1( a)中所检测到的晶粒度,同时也显示了实际的奥氏体晶粒度,图1( b)所检测到的晶粒度,与图1( a)比较,近似显示了实际的奥氏体晶粒度,图1( c) 所检测到的晶粒度,就不能显示实际的奥氏体晶粒度;并且图1( a)中所检测的晶粒度包含了几个珠光体团,而不是就一个珠光体团,因为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存在多个珠光体团,图1( c)所述“随后析出的珠光体团得到细化”,这里的珠光体团也应是多个珠光体团,只不过数量少了些,也可能出现就是一个珠光体团。
针对文章的上下文, 不知我这样理解对否,因无实际工作经验,还望请给予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