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版主
- 积分
- 40166
|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2 22: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标题:该记取的不只女排精神,还有被啪啪打脸的痛感
作者:贾嘉 来源:冰川思想库
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在一次次强调老女排精神的回归,而自上而下地学习女排榜样行动,想必也为时不远。但是,如果把这种精神仅仅理解为打鸡血励志,那只不过是口号的重复,并不会真正改变这个世界。
郎平率领中国女排在小组赛连输三场的境况中强力逆袭,在淘汰赛连克巴西、荷兰,并在决赛中逆转取胜曾在小组赛中3比0横扫中国队的塞尔维亚,夺取了一枚对中国奥运代表团来说极其珍贵的金牌。
于是,女排精神,热泪盈眶,郎平路线等等正能量元素各种刷屏,并被各方一再引用表扬。
现场观众声嘶力竭的吼声“我们女排精神要发扬光大”,一度让人以为回到了当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80年代。
先看看被打脸的批评
看过女排决赛的人们,很容易会对那段从1比1平不停胶着一直打到23比23平的惊心时间印象深刻,进而对那些斗志昂场咬牙拼搏的姑娘们生出敬意,对场外指挥若定胜负不惊的郎平佩服不已。
对于里约奥运中国代表团来说,在洪荒之力和国胖队带来的快乐之外,在禁药的风波与羽球队的流言之外,实在是太需要一个传奇了。于是,女排精神,就这样成为了从上层到底层的兴奋剂。
可是,耐人寻味的是,这一切对“女排精神”的赞美,都建立在她们赢了球的基础上。按照王阳明老师的唯心理论,在战胜巴西队的8月17日前,女排精神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没多少人会承认它存在。
不信的话,请回到仅仅一周多前的8月15日。那时,女排在小组赛连续输球,虽然跌跌撞撞出线,但马上就要面对强大的巴西队。
去翻翻那个时间的新闻评论和微博吧,除了一部分多年铁杆球迷表示力挺外,那些针对郎平或针对某个女排队员的质疑声还不绝于耳:“历史最差的一界奥运会。终于诞生在郎平的手上”“郎平奥运之后肯定要下课”“选人有黑幕有地方利益介入”“有人靠关系进大名单”“奥运会后一定有黑幕揭出来”“中国女排人心散了,没魂了”……
这些评论,让人难免联想到本次备受争议的中国羽毛球队,即使关于李永波的传闻并非一天两天,但今时今日群情激愤要求其下课清算,其底气无非因球队输了几场重要比赛,多了几分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与美国队比赛输掉之后,郎平接受采访表示“年轻队员首届奥运太残酷”,而新闻下面的评论除了“为用人不当找借口”“三年练不出一支队伍”的讥讽外,还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起年轻球员:她们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上进的雄心,对抗的决心,拼搏的胆心……
在分析失败原因的时候,各种民间社会学家,有着足够丰富的想像力。可惜的是,一场场的胜利和一块金牌,让众多自封的懂球帝们被啪啪打脸。这种打脸,可以说是理所当然。想想,在中国女排联赛的上座率只有两到三成且少有赞助商支持的大背景下,那些为女排未来判了死刑的键盘侠,有多少人持续看过中国女排近些年来的比赛?能叫出多少女排队员的名字?更不用说对郎平为首的国际化团队有多少了解?看看女排夺金之后的教练组与队员的全家福,数数你能认出几个人?
我无法确定,在女排小组赛后愤怒开骂的人群,和在决赛后那些叫好的人群重合度有多少,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无论是愤怒的,还是热泪盈眶的,他们真爱的并不是什么女排精神,也不是排球这项运动本身,只不过是对胜利者或强者的崇拜。
而这种崇拜,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刚需——用族类的强大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不正是“强大的国家是我们的后盾”心态的根源么?
郎平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精神
女排精神真的存在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虽然只有在胜利的前提下,人们才能看到它。但是,这种精神,绝不是中国女排的专利。
在2013年初接手女排教职时,郎平曾为《人民日报》撰文,谈自己对女排精神的理解,概括起来,一是团队精神,二是职业精神。而此次夺冠后,关于郎平“只靠精神赢不了比赛”的言论也备受追捧。
其实,无论是团队、职业或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都是普世的体育精神的一部分,它并不专属于哪个国家,或者哪个队伍。而郎平的中国女排,甚至多年前那支传奇的女排,都不过是这种精神的一名实践者。
奥运会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永远不缺乏这种普世的精神力量。比如,虽然塞尔维亚女排输掉了此次的决赛,但她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斗志、技术甚至带伤坚持战斗的劲儿,并不输于中国女排。
虽然我们为姑娘们的拼搏深深打动,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都需要有强大的实力支撑。即使克隆十个郎平去带中国男足,也不可能夺取世界杯冠军。女排的强大,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没人能说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的女排队伍缺少拼搏精神,她们的输,在于真正的技不如人。
在郎平上任之前,中国女排总教练这个位置,已经沦落到没人敢于接手的程度,有媒体曾经预言过,郎平很可能是一块垫脚石,她可以为女排打基础培育人才,但很难在自己任期内结果。这一预言的现实基础在于:中国女排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球员断层、联赛冷清,主力队员伤病缠身,就如同金字塔没有根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今天回看这条预言,你会更能理解郎平的不易。她带给女排的,是从2013年开始组建的一支年轻的队伍,是一个高学历高技术含量的教练团队,一个尽力保障队员健康权利的医护体系与外国专家组,一个既能保证训练强度又能科学有效的运作体系,以及一套因人制宜的人性化带队方式。而幸运的是,她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在里约看到了这些努力的开花结果。
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便是在那条唱衰郎平的预言中被列入“伤病缠身主力队员”的魏秋月,正是这届冠军队伍的主力之一。通过医疗的投入,减少减轻队员的伤病,让这支队伍少一些悲情的“带伤上阵”,多一些人性的关怀和对队员未来的负责态度,是这届女排最让人称道的举措。
每次集训前,郎平都要求队员们带着各自的伤病报告来报到,如果通不过医疗检查是不能参加集训的。有队员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以前在省队打球的时候,6个主力,哪怕有伤病,也得坚持一个联赛从头打到尾不下场,要成绩啊!而郎平不同,如果你真有伤病,适当休息几场或许对恢复包括对以后打球更有利,她会让你休息。她也要成绩,但她更在意如何因材施教,挖掘球员潜力,尽可能延长球员的运动生涯。”
不需要联想为了成绩不顾队员健康的马家军,仅仅联想到前中国体操队的悲情女孩董芳霄,你都会知道这种人性化是多么不容易。董芳霄的悲剧根源,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自己为年龄造假负责,而且她的伤病本来可以治好,但却因为“坚持比赛”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当国家和集体都无法对她负责的时候,她赔出来的,是自己的人生和幸福。
所以,说女排精神,不如说女排技术,而说女排技术之前,不如先说说女排的底气。让一部分运动员先健康起来,离悲情远一点,建立在纯粹梦想基础上的拼搏,更有价值。
打鸡血不能改变这个世界
如今,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在一次次强调老女排精神的回归,而自上而下的学习女排榜样行动,想必也为时不远。但是,如果把这种精神仅仅理解为打鸡血励志,那只不过是口号的重复,并不会真正改变这个世界。
真正需要改变的东西实在太多:对排球这项运动的真正关注与普及,对体育运动价值的新理解,对运动员的实际关怀如何多于榨取,对于比赛输赢的理解,对于努力的尊重……
但最重要的,是中国体育长期以来对于成绩的过度追求。这种过度追求,不仅仅是要求队员带伤上阵的迫不得己,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成绩而不择手段,也包括一赢就high一输就骂一骂就被实力打脸的汹汹民意,其中就包括我们自己。
在女排决赛的同一比赛日,一位中国艺术体操队女孩杨晔虽然在表演中意外受伤,但为了集体项目的顺利完成,仍然带伤完成动作,直到被轮椅推出赛场。虽然中国艺术体操队无缘奖牌,但谁能说这些在赛后哭成泪人的姑娘没有体育精神呢?可是,平心而论,有几个人关注过这些同样用尽洪荒之力的姑娘们?有几个人会把这当作“艺术体操精神”加以弘扬呢?
若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再在意金牌榜上的名次,不再把奥运会当成国家荣誉的竞技场,不再把输赢与为国争光紧密相连,而把它单纯地看成人类突破自身极限追求卓越的舞台,更懂得欣赏体育本身之美,那么,也许作为观光群众,我们会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愤怒——哪怕是对中国男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