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ngqinghua196 于 2018-12-16 00:04 编辑
申明:仅限在技术层面讨论,不发人身攻击的言论! 两张值得探讨的H13钢金相组织照片
这两张组织照片分别来自《H13钢外套早期开裂分析》(H13钢,董文中的组织照片),《大型H13外套经淬火+两次回火,热装后脆性开裂》(H13钢,彭文中的组织照片),其工艺过程是(综合采用董文和彭文的文字): H13钢卧式热挤压模套,其中外径为1460mm、内径为700mm的外套,在热装配完成后发生多处开裂,该工件的加工工序为:毛坯→锻造→球化退火→粗加工+半精加工→淬火→两次回火→喷砂→精加工→热装→机加工。其中具体热处理工艺为:淬火温度1050℃,保温100min,油冷以后回火;回火温度:第一次580℃保温4h回火,第二次600℃保温4h回火,每次回火后均空冷。热装温度要求300℃,实际温度为近500℃。
图6外套的显微组织
由图6可见,基体组织为粗大的板条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颗粒状碳化物,部分淬火马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图6中的黑色针状组织),但尚有大部分未转变,同时残余奥氏体也未转变完全,据此判断为回火不足。其中板条马氏体比较粗大,根据JB/T8420-1996《热作模具钢显微组织评级》评定,马氏体针标准级别大于等于5。
图6 粗大的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碳化物(500×)(注意:此图比例失真,在网站中打开疑为1000×)
其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颗粒状碳化物。其中板条马氏体存在色泽上的差异,有深灰色的板条马氏体和浅白色的马氏体,浅白色马氏体是由残留奥氏体转变形成的,疑为未回火马氏体或其他非马氏体组织,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残留奥氏体过多,回火不充分。总之(见图6),根据JB/T8420-1996《热作模具钢显微组织评级》评定,马氏体针标准级别为≥5。
问题是:①图中包含哪些组织?两文中的组织评定妥当吗? ②图片中的组织反映了什么信息? ③H13湛火后的残留奥氏体量会>40%吗? ④使用JB/T8420-1996《热作模具钢显微组织评级》评定正确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