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20 16: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水残阳 于 2016-11-20 19:34 编辑
这个问题残阳与你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也有遇到。
20CrMnTi锻后正火件图纸技术要求中有晶粒度5~8级,请问各位高工,这个晶粒度是什么晶粒度?怎么测?如果是锻件成品的实际晶粒度(原奥氏体晶粒度),那应该评定不了,因为正火态应该是浸蚀不出原始奥氏体晶界的,淬火态可以用苦味酸浸蚀出原奥氏体晶界。
如果是指"铁素体晶粒度",20CrMnTi中珠光体并不少,不能忽略,应该不能认为铁素体晶粒度近似于原奥氏体晶粒度吧。
首先,这种技术要求就是有些含糊的。究竟是珠光体+铁素体的晶粒度,还是奥氏体晶粒度,并不清楚。这有两种情况,一种,你是热处理方,直接面对客户,那么应该问清楚;如果是第三方检测,按标准6394或者E112就行,搞个860°C或者900°C做一下氧化法晶粒度给客户就算完事。正火态的原奥氏体晶界我也没腐蚀出来过(可能是腐蚀剂的选用问题,也许是有办法的)。如果指的是正火组织的晶粒度,也就是F+P的晶粒度,可以按照6394里双相组织的晶粒度评价方法来评。其实就是将珠光体团当成一个晶粒。
而晶粒度标准GB6394中奥氏体晶粒度显示方法,都需要对样品进行热处理,这样就破坏了原奥氏体晶粒度,技术要求中的晶粒度5-8级应该不是按GB/T6394中方法测得的。比如20CrMnTi作为渗碳钢,如果采用GB/T6394中的渗碳法测试晶粒度,那么晶粒度技术要求应该大于8级,因为渗碳钢中对马氏体要求针长小于20μm,只有晶粒度大于8级时,晶粒的截距才小于20μm,此时的马氏体级别才能符合国标要求。
这句说的有道理的。5~8级由来不知道。
关于GB/T6394中晶粒度测试方法对同一种材料选用不同的方法感觉晶粒度有些区别,渗碳法在930℃保温6h,而氧化法在900℃保温1h,个人感觉对同一材料,渗碳法测出的晶粒度级别相对应该小一点。
是。温度高,晶粒大,级别小。关于氧化法,ASTM E112与GB/T6394的温度设置是不一样的,这要注意。
很多钢厂货锻件厂对出厂材料(非淬火态,淬火态应该可以用苦味酸浸蚀出原奥氏体晶界)有晶粒度出厂报告,一般技术要求是5~8级,我很想知道这是怎么测得,或者是什么晶粒度,特别是中碳钢(低碳钢比如10钢,因为珠光体很少,可以直接评定”铁素体晶粒度“来近似等于原奥氏晶粒度),还是那个疑问如果使用GB/T6394中方法,那出厂材料的原始实际晶粒度应该被破坏了吧,那测得晶粒度应该不是出厂钢材的原始晶粒度了吧,还是直接根据铁素体和珠光体团大小用对比法来评定锻件正火”晶粒度“,虽然个人感觉这么测得”晶粒度“级别是比材料实际晶粒度(原奥氏体晶粒度)小,因为高温时一个奥氏体晶粒在降温组织转变时会由几个铁素体和珠光体团组成。
P+F的晶粒度级别应该比原奥氏体晶粒级别大,晶粒小。我认为用这个P+F的晶粒度来评价正火效果还是可以的。
个人即时意见,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