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见仁见智 于 2014-2-4 06:36 编辑
说点看法 产品的失效原因分析,如同公安部门立案、破案一样,乃同工异曲。作为一名失效分析工作者,需要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相关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成熟于经验和素养!往往还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弄清楚其真实原因。 古时的皇帝,做错了事,尚怕 ‘史官书之’ ,现代有些企业主,产品出了问题,出于利益考虑,为给个说法而分析、为有个交代而分析,这种背景下,讳言难免。作为一名失效分析工作者,随时注意到,分析问题要忠实于客观,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先入为主是要不得的啊!不是真正原因的结论,无论报告的文字多漂亮论述多精彩,是错案,问题还将再次发生。 像楼主列出的失效形式,属于严重过载导致的失效,为什么会过载?这是第一要弄清楚的。 过载失效有几种情况: 1,运行期间组件本身发生了意外的超设计的载荷; 2,运行期间与之相连带的别的零件或组件发生了意外的超设计的载荷,也就是另一零件损坏导致这个零件的损坏,故先要弄清楚损坏的先后次序,谁是‘原凶’;之二,出现过载,为了保护更重要的零件或组件不被损坏,而使弱者先行损坏—— ‘替罪羊’ 式的设计; 3,零件本身没有到达设计要求的机械性能承载能力不够而显出的相对 ‘过载’。 如果是第1、2种情况,直接对该损坏零件进行失效分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对任何零件拿来进行宏观和微观评估,都可以找出它的 ‘不是’ 之处,何况已经损坏,但它不是真正的因素。这等于拿 ‘缺点’ 当成 ‘犯罪’ ,是冤案! 只有第三种情况,开展过早失效分析才有实际意义。上述例子如果属于第三种情况。仅从材料成分、金相组织——热处理质量方面评估往往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锻造,锻造后的流线状态。可以看到裂纹是比较干脆的纵向开裂。近代生产的民品中,对锻造意义的认识已经越来越肤浅,似乎只剩下 ‘节省材料’ 一项功能了,至于流线分布方向与强度异向性相关联的问题,大都管不了那些咯,因为要求合理的流线形态往往会大幅度增加锻造成本。所以,具体分析时还要想到是否存在这个问题? 纸上谈兵,仅作为思想交流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