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2-1 1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深度,是关系到传统工艺创新和现行工艺精细化问题。
一、关于调质处理硬度范围:
1. 国内一般标注在零件图样中(由零件结构设计者确定),并应根据零件的重要程度和力学性能要求,在三个范围内选择:217~255HBW;229~269HBW;241~285HBW。
2. 国外一般不标注热处理方法,只提出力学性能要求(如前面几位专家所述)。
二、个人观点:
1. 国内有关标准规定得如此细,认为有其历史背景:我国解放后早年沿袭原苏联教育体系培养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性过强、过细,导致会结构设计的人不懂工艺;懂工艺的人不了解零件的性能要求等现象。因此,当时的零件设计者对调质处理的硬度要求闹出许多笑话,甚至是错误。例如,有的不顾及某种材料的自身特性,把硬度规定得恰是产生回火脆性的回火温度范围,加之人们届时对回火脆性的了解不多,按照传统淬火-回火工艺处理,结果零件的实际性能与零件需要的性能相差甚远等。为了规范当时的混乱现象,加之人们对力学性能的深入研究等取得一定进步的条件下,标准制定部门集结产品设计、冷热加工等多方面人才在一起讨论,规定出调质处理的三个硬度范围。其中,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国内热处理加热设备普遍的温差保证程度和控温的测试水平。另一重要的是,体现了断裂韧性理论对制定调质处理硬度规定的指导。其核心思想是:零件工作时承受大能量、低频次冲击时,要求以韧性为主的综合力学性能;承受小能量、多频次冲击的零件,要求以强度为主的综合力学性能。旨在使零件设计者在确定调质处理硬度范围时有所遵循。这可视为使零件设计水平有了一个层次的提升。与此相应的也出现了材料、调质硬度范围与回火温度对应关系的定量数据。这些顺手可得的数据,一方面为热处理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另一方面也无形的导致某些人客观的依赖这些数据。如此这种刻板的规定,使热处理工艺创新和工艺精细化的动力减弱。
2. 国外的一些零件设计图样中对硬度的规定,如大家所知的往往不规定硬度范围,而是规定不小于多少硬度或强度值。这给热处理工作者带来很大的思考空间和工艺创新动力——在满足硬度或强度的同时,如何提高其韧性和塑性,生产出使用性能有竞争力的零件及其产品。并有利于技术保密。说到底,这与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有关:他们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期间,比较侧重纯理论和原理性的课程教育,各种冷、热工艺重点讲原理,工艺方法只讲概念,具体工艺让人们在工作中结合实际进行运用和创新。
我认为,给出硬度或强度值大于多少,并不意味硬度或强度越高越好,恰是表明在确保最低硬度或强度的基础上,暗含着韧性不宜太低。否则,为什么不提出更高的强度要求呢? 那么,热处理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应尽量提高硬度或强度,但同时还需顾及韧性问题,即不能无限的提高硬度或强度而损失韧性和塑性,甚至设法将强度和韧性同时提高。至此认为,这种规定方法给热处理工艺创新和工艺参数精细化敞开了大门,不致于热处理工艺的提升被硬度范围要求而束缚住。 以上所述仅是个人愚见,欢迎有不同意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